《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5-04-15 10:38:2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锦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锦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寒假来了,在自己闲暇时间又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翻开来细细品味一番。

每一次读这部著作都会使我觉得在教学、教育工作中有所收获或印证。就像在与大师亲切地交谈,聆听大师的教诲。在读到关于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一节时,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我也有同样的感触。学生很好地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简直并不理解他会背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死记硬背,而注重对规律的理解和概括呢?

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在学生学习某个新规律时,先把这种规律放到简单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呈现给学生。并带领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基本现象,在不断出现的现象中,找出隐藏的规律,并试着把它总结提炼出来。实质上,这就是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让学生多次经历这一规律。虽然它还是潜在的,但通过同学们的思考你会发现智慧的火花让潜在的规律从同学们的头脑里逐渐浮现出来,慢慢变清晰、变透明。最后再引导同学们把它提炼成定理或公式。并练习运用这一规则解决一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这样的过程。学生渐渐地意识到,他们接触到一种有概括性的真理。这一真理能运用到许多地方。这就是定律、公式被发现的过程。现在再记忆这些规律就会容易得多。因为它经过多次的思考。

那做为一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教材中的规律提炼出来放到一个个活生生的实例中去,并把这种实例进行必要的简单化、课堂化。准备呈现给学生。

其次,分析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水平,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要能起到指引作用,有的要能起到有限提醒的作用。

其三,呈现实例时,要求学生们注意观察,配合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在同学们就快要发现规律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把合理和有用的部分加以总结、提炼,形成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规律。

最后,及时练习巩固新学的知识和规律。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把所学到的新规律应用到新的题目或实例中去。在练习过程中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整个思考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掌握这种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的思维和学习过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一座漂亮的高楼,如没有坚实的地基,那它也不过是一座座虚幻的空中楼阁而已。浩瀚的海洋若没有亿万条小流的注入,也便失去了它撼人的气势,是啊,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需要基础,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特别是在中学、小学阶段,正是为人生人生打地基的时候。

此时,他们的记忆既灵活有敏感,只要我们教师善于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不让孩子负担过重,那么这个时期孩子们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咱教师不知是否有这种感觉,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旧时忘不了,新事想不着,理解力日渐增强的我们和学生同背一首新诗,我们肯定背得很快,可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仍能背得很熟,而我们却想不起其中的某些句子了。正所谓背得快,忘得更快。而学生们正像一个空袋子一样,把那些识记积累的东西一股脑的全装进去。虽然现在他可能并不十分理解,但在将来,随着能力的增强,阅历的增长,他们会信手拈来、应用自如的。

我想这也正是中学教学大纲上所强调的“重视双基”的意义所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就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以后我会继续在如下方面下功夫:

首先,注重学生基本的读写能力训练,写好字,读好书,背好诗,说好话,让孩子们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工具,做一个能读、能写能表达的人。

其次,注意训练的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重在坚持现在每天让学生写会生字词,理解其意义,每堂语文课,课前3分钟背诵,每周一读一写,即读好书,写读书笔记。现在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几年下来,我这两个班的孩子,基础知识学习比较扎实,成绩很好。

再次,就是花样作业,我们班的饿孩子作业,是不重样的,根据白天的表现,我会给不同的孩子布置不同的作业,有多点的、有少点的、有读的、有写的、还有背诵的,虽然不同,但孩子们都没有意见,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他好好表现,就会做自己最想做的作业,其实布置这类花样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 孩子们对那些基础知识经常复习,反复使用,从而巩固牢记。

当然,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们学习的侧重点有所变化,从抓双基到抓能力,一环扣一环,苏氏告诉了我一条永恒的真理:这全部的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觉的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只要我们用心爱学生,用心工作,尽量把学生的有意识记和随意识记结合起来,相信,孩子们终有一天能让 自己的梦想腾飞起来,做教师的我们看到孩子们的幸福,自然也将无比的幸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实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 ……此处隐藏7610个字……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

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当然,你应当关心使儿童的一般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虽然不能全部领悟书中的内容,但在很多问题上给我很大启发。其中,“教师要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这一问题的让我很受触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的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尤其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批评孩子,可能完全没顾及孩子的自尊,也许正是在这时,孩子失去了自信,也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在教师手中,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爱,付出感情,才会赢得学生的爱与信任,学生才有可能将教师“纳为自己人”,才可能接受教师的善意批评,并努力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师的教学工作才可能做好。

还记得,一个星期前我班进行了语文基础检测,看到有几个孩子做得很差,试卷上很多空白,我随即在教室里发火,严厉地批评了几位同学。我能看到得出,他们很恐惧。现在想来有点后悔,本来我能感觉到,孩子们还是喜欢我的,可就是在批评他时,我变得冷酷、无情,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其实那些孩子在看到自己做不上时,就已经很无奈了。好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及时提醒了我,我以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说到这点,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最近我读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感受很深,特别是本书内第三章内讲到我们教师要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讲得很有道理,我也很有同感。

书中讲到: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要关注我们在活动中习以为常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关注我们在教学中的每一句话评价、每一次互动。这些细节都能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理念,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一次活动方案时,都要注重教学细节的预设,让细节成就精彩的课堂;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精彩的细节,善于发现并利用课堂上孩子的亮点甚至缺点,巧妙、准确地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让这些细节为精彩的课堂增辉。

在我组织的一次活动《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体育游戏中,虽然是个传统的游戏,但是我班的孩子一直非常喜欢玩。这个游戏能提高幼儿快速四散跑和躲闪能力。在一天早上晨间活动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你想玩什么游戏,孩子们又异口同声地说:“老狼老狼几点钟”,从这可以看出孩子对此游戏一直比较兴趣。活动时我扮演老狼,当我抓住了一两只小动物之后,我依然像以前一样让被捉住的小朋友站在一边等待,等待着下一轮。但我发现被捉的幼儿只得站在边上,不能参加游戏,我想这样对孩子也不好。

于是我急中生智,拉起被抓住的“小动物”往自己的“洞里”拖,嘴里还叨唠着,“天黑我要吃掉你们”。没有被捉住的孩子一下子紧张起来,施豪大喊道:“咱们要把他们救出来”,对呀!可以给幼儿创造救助的机会,于是我给幼儿讲解新的游戏规则,当老师说:“老狼休息了”,全体幼儿可一拥而上去救他们的同伴。另外我还提出要求:“救小动物时,你要当心,不要再让老狼捉了。”这时孩子们开始想办法了,一些孩子吸引老狼,另外的孩子趁我不备抓住自己的同伴就跑。“成功了!成功了!我们救出小动物了。”这时每个幼儿开始欢呼雀跃,也把游戏推向了高潮。通过这项活动,我感觉到在各项活动中应该做一个有心的老师,有心留意孩子,有心观察孩子,那你才能进入孩子的童心世界,教育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一次成功教学,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作为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更应该关注那些看似简单的细节问题。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劳动对教育的作用,他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没有儿童的劳动的幸福,就没有教育”。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的劳动者,要让走进的社会的每个人都能体验到劳动的幸福。

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未来的孩子就要面对现实,而现实绝对不仅仅是练习题、考试、分数,他要生活、工作,要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都离不开劳动,不管是脑力的还是体力的。所以,要想让我们的孩子长大后能胜任工作、幸福生活,就要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劳动,就需要他们有勤奋、努力、创新的品质,这就需要在他的童年时期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怎么劳动、怎么创造,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劳动是光荣的,让孩子从小就爱上劳动。

但是,苏老并没有把繁重的体力劳动作为劳动的主要形式和目标,而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思考和创造才是主要目的。他说:“紧张的体力劳动从来就不是目标,而只是实现既定竭力的手段。思考是主要的。但双手也不是消极的执行者。”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把劳动从教学和教育中分离开来,劳动就是教学,劳动就是教育,劳动是智力发展和道德成长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如此,儿童由于在劳动中不仅付出了汗水,也付出了思考,不仅收获着创造,也收获着对自己的力量的认识。这样,孩子才会从劳动中感到劳动的快乐,才会感到劳动带给他的自豪感、自尊心、尊严感,才会爱上劳动,才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激动人心的劳动”,这是一种最大的自我教育的力量。

在我们的实际教育工作中,劳动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家庭,本来是现代社会孩子能参与劳动的屈指可数的场所之一,但这里的家务也基本上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承包了,因为他们怕脏了孩子、怕累孩子、怕浪费了孩子的学习时间。结果,等孩子上大学了才发现他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知道剪刀是干什么的,不知道纽扣掉了怎么办……

没有劳动,我们的孩子的生活才单调乏味;没有劳动,我们培养出的人才“跛脚”、才“残疾”;没有劳动,我们的教育才不完整、才充满了缺憾。

把劳动还给孩子,让孩子的生命更丰满;把劳动还给教育,让教育出来的人们的生活更幸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