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1《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章紧扣“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这句,以童年时代的眼光展开叙述,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在读通读顺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的原因,学生带着问题读懂了作者最喜欢桂花的原因是因为桂花香味迷人,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有感情朗读,学生从朗读中如真地闻到桂花香。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一句话。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学生经过品读感悟,能通过“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香飘十里”重点词句体会桂花香得远;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学生懂得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感情深厚可不一样,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我试图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接着用同桌分角色读和师生分角色读的方式来引导。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可把“我”乐坏了,我怎么乐坏了,学生入情境朗读,读好词语“使劲”,让孩子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学生从使尽地摇到动情地读,真的感受到摇桂花的乐趣。当桂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等方式体会如雨般的桂花飘落的美丽情景。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以及课外补充填空训练来加深学生对母亲话语的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这篇文章的教学主要通过多种形式地有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品段,读中悟语、读中悟情,基本上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摘抄课文精美的词句,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2《桂花雨》是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整节课设计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紧紧抓住“桂花香、摇花乐、思故乡”几个板块,通过朗读、想象、感悟,因势利导,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最后拓展阅读,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课堂教学目的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比较与训练,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一、走进桂花雨
教学伊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接着揭示课题《桂花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本篇课文中写了什么景?又写了什么事?学生马上就能明白,课文写景写的是桂花;写事写的是摇桂花。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本篇课文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并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正是通过这样的情景制造,让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互动,也把各个教学环节发挥得淋漓尽致。总之,运用旧知引入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形成较好的学教氛围。
二、品味桂花香
品花“香”,得写“法”,感悟用词的精妙。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让学生体验课文中“桂花香”,抓住全文中出现的八个“香”字。但是课文中的八个“香”每个都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带“香”字的句子后,指导学生朗读每个句子,引导学生通过做批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这几句带有“香”字的句子独特的手法。如:“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句话是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另外还有比喻、对比等写作手法。尽管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是,要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大胆展示自我,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很好地品味出了这些句子的独特之处。接下来是要让学生划出写“香”很妙的词,并品读作者用词的巧妙,特别是对“浸”字的品读引导到位,使得学生理解透彻,进而对桂花香也感悟到深处。这不仅使桂花的“香味”悄然飘入学生心里,而且在“润物无声”中学生体会到了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用词的精妙。教学环节中采用自主、探究法,老师适当地点拨,通过自读自悟的形式品读句子,品味词语,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
三、体会摇花乐
通过动作、语言描写,体会摇花乐,获得语言“味”。体会“摇花乐”环节的教学,是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及动作反复品读,并且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充分体现摇花的“乐”。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同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桂花飘落”的情景,特别是让学生扮演儿时的我,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等这些词语,充分体验桂花雨落下时的心情。“摇花乐”情景的再现,使学生在朗读赏析后加深了对“桂花雨”的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阅读。随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假设就在这棵桂花树下,会用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呢?学生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感悟故乡情
再现送花情景,感悟浓浓的故乡“情”。上这节课的主旨是通过感悟课文的'景及物进而来体会思乡情。通过对前面“桂花香”及“摇花乐”两个环节的感悟,学生已对桂花充满了深深的喜爱之情。这一环节教师要抓住文中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学生进行感悟交流。在感悟交流中,学生会深切感受到了小小桂花所蕴含的浓浓的情。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读、思、想、练、演的方法学习,让学生扮演文中幼时的我和邻居阿婆,再现当年的“我”为邻居送桂花的情景。让学生同桌合作练习表演,然后指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桂花所蕴含的乡亲们那浓浓的邻里情谊,深化了学生对文中重点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怀念家乡的感受更加深刻。
五、走近摇花人
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对作者及其写作风格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且摘取作者其他两部作品中的《家乡味》、《水是故乡甜》中的句子进行深情的朗读,在这样的朗读中巧妙地加深了整堂课的感情基调。
这节课,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想象、交流”等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以情感人,强化内心体验。虽然文中所体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但童心是一样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阅读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 ……此处隐藏3721个字……地朗读2~6自然段,让学生读出作者对“摇花乐”的怀念。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体会:
⑴ “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
⑵ “于是,我也想到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① “摇花乐”指的是在作者眼里,摇桂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② 模仿写句,启发学生回忆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
听到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还有______。
五、回归整体,交流感受
1、师:课文以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蕴含着浓郁的乡情,读来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美丽的桂花雨。(配乐朗读全文)
2、交流阅读感受,联系古诗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人们对家乡的怀念。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7《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节课,我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起把文章由浅入深地读进去,走进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思乡之情。
在默读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这个环节,我欣喜地发现与昨日的课堂相比,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隐藏在平凡文字中语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时桂花带给“我”的种种快乐。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个劲儿地夸他们会读书,有见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因此当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于是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请孩子们抓住这句话提问。问题提得很好,如“为什么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妈妈却感到怎么也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气都差不多,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了,高举着小手,两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课堂上回响自己的声音。于是有了这样精彩的交流:
“因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桂花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家乡的桂花对于他是美好的回忆,母亲也一样,所以她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种香甜的回忆。”
“家乡的桂花树是妈妈亲手为它浇水、施肥的,家乡的桂花树有妈妈的辛劳和爱,所以感到更香。”
“妈妈是为了我上中学才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当她客居在杭州时,非常思念家乡,所以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我适时地插进一句“母亲想念的只是桂花树吗?还有别的什么吗?”在我的暗示下,孩子们急切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搜寻着、阅读着。在我的引导下,阅读的范围扩大了,发现更有深度了。
“在家乡时,妈妈每年都会把摇下的桂花送给邻居做糕饼,她和村子里的人相处多么和睦啊。我想,因为母亲想念那些邻居了,所以便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
“母亲和人们还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饼,这种快乐是在杭州没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树再多,母亲也觉得没有家乡的桂花香。”
“我觉得这样说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好一个眷念之情!这样的感受居然出自顽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动过的我也禁不住心热起来。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举的小手间穿梭,把话筒递向每一个脸涨得通红的急着表达的学生,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也仿佛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课终,我郑重地说:“谢谢你们精彩的发言,我今天的教学后记会因为你们不俗的表现而丰富、精彩!”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8新课标施行已好几年了,但对课标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这句话一直没有很好的理解。以前常在一些市级展示课中听到“你读懂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这些问题,而学生总是能说出一大段精美的语言,因此对这类问题一直持怀疑态度,总觉得是走时髦的虚假,流于形式,脱离语言文字。
可最近一段时间,我在教学中总是有意插入一些这样的环节,我发现以前的看法存在着一些偏颇。虽然说这些公开课存在着作秀现象,但不能不说这些问题的设计是尊重学生的,尊重了学生情感体验,个体认知。只是一堂课以这样的问题为主是不科学的,毕竟语文所承载的还有许多许多。
实践下来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穿插一些这样的环节,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主动地读书,认真地思索。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不同层次的情感体悟能力,从而为以后设计出更好的符合学情的教案而努力。这些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交流共享各自的体会,有助于同伴互学,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有益的。
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有这样一段话: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同学们,请你读读这一句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我急切的心情。
生:我感受到了我急着想摇桂花。
生:我感受到了我不是一次问母亲。
师:从哪看出来?
生:从“缠”这个字看出来。
师:那你来缠一缠好吗?老师做母亲,你就是作者琦君。
(学生拉着老师的衣角一遍遍缠。众生大笑,气氛热烈。)
生:我还感受到了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师:为什么说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生:因为我喜欢桂花。
生:因为我盼着这一天很久了?
生:因为我想摇桂花。
生:因为我喜欢桂花落在身上的感觉,很美,很幸福。
生:因为我想吃桂花糕啊!师:真是个馋鬼。
生:因为我摇桂花、做桂花糕很快乐呀!
生:因为我喜欢一家人晒桂花、藏桂花,做桂花卤,很快乐!
师: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那对母亲对父亲来说是件大事吗?从哪看出来?
……
【反思】
这一教学环节既尊重了学生独特感悟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体悟了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我想,语文教学就是这样的。如果一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做到这种理念的渗透,那就是真正落实新课标,真正在教语文。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9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在《桂花雨》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默读、自由读、引读、范读、配乐读、师生、生生互读等方式进行诵读、品读。
学生通过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读出那浓郁而迷人的那场桂花雨,感受着作者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整堂课教师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做法,获得非常成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