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训练点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8、作业
①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背诵全文。
9、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八、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2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主要记录了苏轼一次月下漫步的经历,虽只短短85个字,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抒发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在政治操守上能坚持自我的自得,充分表现了苏轼的旷达胸襟。
我认为文中有三处需重点解读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对月情有独钟,月总能勾起他的游性,让他感受到人生的快乐,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他的文作中有很多写月的句子在此不一一赘述。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如果只是从修辞的角度表明月色的美妙未免肤浅,我觉得应该读出作者的心情。应该这样解读:苏轼与张怀民在月下的庭院中漫步,仿佛自己在赏水中美景,他沉醉其中,宁静而愉悦,怡然自得。偶一回神,才感知月色的空明澄澈。文中的“盖”不仅揭示“月”之真相,更是作者苏轼一次情感体验到理性升华的过程。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说“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风格的流露,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由此宁静欣悦的心境”。
3 ……此处隐藏5692个字……p>
景美,那人清丽淡雅的月夜,是通过比喻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丰富的笔法描绘的。
"情闲",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过着流放的罪人生活。难得的是,苏轼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寄托了一份难得的闲情,这份闲情,固然有悲凉、失意,也有洒脱、旷达!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内容;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理解大意。
2.品写景句,学习写法。
3.理解"闲人",体会"闲情".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写景句,学习写法。
2.难点:理解"闲人",体会"闲情".
【说教法】
主要运用朗读教学法、启发对话教学法、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情境,赏、读有机结合,突破重点。通过知人论世,紧扣文本,以读促悟,突破难点。
【说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知人论世学经典法(解读文本的方法)。
【说程序】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改进自己已有认识与,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
1.生字正音。
2.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质疑。
3.搜集背景、作者资料。
(设计意图:遵循课标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也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规律,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阶段:
(一)导入:利用音、画、语言创设"月夜"之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初读:感知文章内容,以读促学。通过多种形式读的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教学千法读为本".多重形式的初读训练中,熟悉了文章的内容,为译读做准备。)
(三)译读:师生共译;译读结合;梳理文意。
(设计意图:译、读结合,重视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为和字词积累,也实现以读促思。)
(四)赏读
1.赏月景:第一步:情境赏读;第二步:赏读结合。
(设计意图:赏、读有机结合,突破教学重点。)
2.悟闲情:第一步:知人论事,紧扣文本探闲情;第二步:以读促悟,结合自己对"闲人"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读时不同的轻重、高低、急缓处理,表现不同的情感。实现以读促悟。)
拓展迁移阶段:
1.说——假如此刻,东坡大师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将对他说什么?
2.背——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
学生在文章内容提示下,背诵全文。
3.读——实现课内探究向课外探究的延升。
推荐阅读:王水照的《苏轼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说教学效果】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了内容、品味了语言、体悟了情感。
因受到年龄、阅历局限,难点"闲人"的理解难免肤浅、片面。但学生带着思考、困惑走出课堂的同时,也带着"一文三读"、知人论世学经典等解读文本的方法,带着被激发的阅读探究的兴趣,在教师推荐的课后阅读中进行新一轮的自主探究。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6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是古文中和精品,更是小品文中的极品,其文质兼美、感情微妙、写法多变、短短86字之中将赏月欣喜之情,漫步悠闲之状,人生感慨之态,贬谪悲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86字之中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情由景生,情将景现,情景交融,其写法之高妙,实为我们惊叹,加之本单元主题为:与古人对话,感受古人情怀。基于上述对于文本的解读,我确立了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蕴含在“闲”字里和丰富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力量。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事的从容心态。初二学生文言文虽有一定的积淀,但甚浅薄,方意疏通、文言积累仍是学习的必要前提。本文的重点是:品月色之美,体会意境之美。难点是:领悟“闲人”之意,体会作者情感。
一节好课,最难的就是确定目标及重难点,心中对教什么有数了,环节设计自然水到渠成,结合我校“自精合练”有效课堂教学,我在自学部分主要落实了积累与应用目标,主要设计了三步,1、初读,正音、断句。2、再读,疏通文意,积累词汇。3、检测。精讲提升与合作探究部分紧扣一个“闲”字,通过“闲游”“闲情”“闲置”三个环节探寻作者心态,感悟人格力量,体会融情于景写法之妙,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予以渗透,得到落实,巩固达标环节通过与古人对话,来感受古人情怀,回扣单元主题,内化和提升学生对文体的理解。这样的环节设计,扣紧了文本,落实了目标。效果较好。
在难点的突破上,我紧抓了一个“闲”字,具体来说设置了“闲游”“闲情”“闲置”三个环节,“闲游”部分中通过析要素来明情节,抓关键词来体会作者赏月的欣喜,对记叙要素的分析是品词体会欣喜之情有基础的依托。“闲情”部分中通过对写景绝句的赏读,来体会二人赏月时的闲情逸致。而在“闲置”部分里结合文本对背景的穿插,体会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这样一个“闲”字“牵一发而起千层波”使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等诸多情感串接,将叙事、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交融。难点得以突破。
在重点的突破上,我突出了一个“换”字,一是“换词,品修辞”,二是“换象,品人格”通过换,使原本抽象难懂的句子一下子就变得具体可感了,重点凸显明显。
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上,我体现了真语文教学的三个字“读”“品”“悟”。文言文教学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读的训练,本节课中,以读为始,以读为终,具体来说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以读正音,读准每一个字音。第二层面,以读断句,在诵读中来切分意群。第三层面,以读达意,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含。第四层面,以读传情,用读来领悟作者寄寓在本文中的情感。在注重“读”的同时,不能忽视一个“品”字,本节课,我在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了品:一是品写景名句,通过换词、换象引导学生品味写景之妙,意境之美。二是品文眼,引导学生品味“闲”字来体会作者所寄寓的多种情感。三是品中心句,引导学生品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来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另外本节课我也特别注重学生的“悟”,通过悟事悟景来悟情,悟人生感慨,体会苏轼的豁达与从容。
综观这节课,我觉得不足之处反思有四点:一是教学节奏较快,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节奏。二是教学中强加于学生的多些,自然生成的还少些。三是教学中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四是自感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不足。这些不足,我相信自己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得以很好的改进。
文档为doc格式